澎湖圖片
小門橋

擺渡人的歌-小門嶼的對外聯絡

課程章節|Chapter

擺渡人的歌-小門嶼的對外聯絡

教案作者|海洋文化團隊
新增日期|2020/3/1

擺渡人的歌-小門嶼的對外聯絡
歷時五年七月的工程,1970年12月25日,跨海大橋全部完成。跨海大橋的興建,大菓葉碼頭的船來船往也逐漸畫下句點。在1970年12月之前,小門橋,早一步先行完工。小門本來是一個獨立的島嶼,清代的志書又稱丁字門,與漁翁島一水相隔。小門在還沒有建橋之前,村民往來於西嶼小門之間,都靠搖櫓擺渡。後來雖然由天主教會協助修建簡易石堤,縮短渡船之間的距離,但是陸路的交通,也只是大退潮時由東南方海岸走到竹灣村的後灣上岸,十分不便。故而,小門村原來有三、四艘搖櫓小船專營小門和西嶼之間的人貨擺渡,收取微薄的船資。
許對,1971年之際,已是逾古稀之齡的老者。過去,一天24小時有十幾個小時擺渡於小門嶼和漁翁島之間。忙的時候,大孫女也上船幫忙搖櫓。許對心情好的時候一邊搖櫓也唱起南管旋律,自娛娛人;不搖櫓的時候,就看看善書、編編竹簍。夏季搖櫓每天可賺個幾十元,是收入較多的時節。但是,過年前後的幾天,卻可以賺個上千元。
小門橋的興建,便利了鄉民。便利了鄉民,許對卻失業了。雪上加霜的是,自1970年10月因小門橋通車,賦閒在家的他,竟因此精神耗弱,夜夜難眠。至1971年1月止,已散盡他搖櫓辛苦所得的積蓄。許對不怨天尤人,直誇小門橋的興建是時代進步的象徵。然而,屬於許對與擺渡人的歌,餘音難覓。
原小門橋遭鹽風波浪侵蝕十餘寒暑,1984年時已成危橋,相關單位決定拆除舊橋,並於小門橋現址重建新橋,1987年新建橋梁完工通車。新建小門橋橋墩留有兩個橋孔供潮水流通,外形似m字樣。小門村民走過搭渡船到漁翁島的擺渡時期,有了新的交通廊道,對外聯絡因而便利活絡,居民就學、工作或取得生活所需,甚至物種的交流,不再受海洋的隔閡,小門自此不再是孤立的小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