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圖片
孵化後的綠蠵龜卵窩

學習活動

課程章節|Chapter

一、八罩島上綠蠵龜產卵棲地保護區海龜的生物痕跡
二、關心傷龜、保護海龜

教案作者|陳久林
新增日期|2020/3/1

八罩島上綠蠵龜產卵棲地保護區海龜的生物痕跡
通常成熟的母龜會在傍晚日落前游向海岸,在黃昏日暮後,母龜便會出現在海岸邊,並且爬上沙灘尋找合適的築巢點,我們可以利用留在沙上的爬痕來鑑別海龜的種類。海龜爬行的特點包括:
1、左、右鰭肢交替或同時留下的標記。
2、鰭肢留下的爬痕中間是否有尾巴的軌跡。
3、鰭肢留下爬痕相對寬度,在比較寛度的大小後,便能比對出海龜的大小尺寸。 一般而言,赤蠵龜的平均的爬痕寬度比綠蠵龜和革龜小,牠們展現出左右交替的鰭肢爬痕,並且尾巴沒有留下標記。綠蠵龜和革龜則是左右鰭肢爬痕同時出現,且在爬痕中間出現尾巴留下的標記。革龜的爬痕是所有海龜物種中最寬的。爬痕顯示海龜旅行的方向,海龜把沙子向後推,造成牠自己向前進的效果,並且確定海龜旅行的方向。確定方向有助於鑑別出母龜可能產卵的地方。
一旦母龜選擇了一個築巢的地點,牠便用四隻鰭肢清除準備產卵地點的沙子和雜物。在許多例子中發現海龜會挖掘一個大的體洞。赤蠵龜挖的體洞相對較淺,綠蠵龜的體洞是典型的大而深。綠蠵龜可能留下一個一到兩米的體洞,深度最多0.5-1.0米深。玳瑁的體洞小,甚至於沒有體洞。
澎湖圖片
綠蠵龜爬痕
在完成體洞的挖掘後,海龜緊接著用後鰭肢挖掘卵洞。海龜將鰭肢當鐵鍬使用,從卵洞挖出沙,當海龜在挖掘時,是鰭肢交替使用。當卵洞完成後,海龜便開始產卵。一旦海龜開始產卵,牠便幾乎無法注意到牠身邊的任何干擾。海龜下完所有的卵,便用後鰭肢將沙鏟到卵洞,直到沙充滿整個卵洞。有些種類的海龜會使用身體的重量將沙夯實,完成沙土的覆蓋後,海龜便爬行回大海,在沙灘上留下軌跡。
澎湖圖片
破殼孵出的小龜
澎湖圖片
孵化後的綠蠵龜卵窩
由於海龜在夜間上岸產卵,所以綠蠵龜產卵棲地保護區在每年5月1日起至同年10月31日的繁殖季節實施夜間管制,一般民眾及遊客自夜間8時至翌晨5時止禁止擅入保護區。所以在現行法令的規範下,想直接進行海龜活體觀察難度頗高,只能在白天在保護區裡觀察繁殖棲地的概況,其中母龜上岸及離岸時遺留的爬痕和為了產卵挖掘的卵洞是觀察的重點。
澎湖圖片
努力爬出沙層的小龜
澎湖圖片
海龜的生物痕跡觀察
關心傷龜、保護海龜
平常我們要親近海龜、仔細觀察海龜的機會很少,一般的民眾或許只能在參加傷龜野放時才能一睹其風采。申請參觀水產試驗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的「澎湖海龜救護收容工作中心」是個就近端詳海龜的機會。參觀的過程除了能瞭解人類活動對海龜所造成的影響外,我們更可以藉由仔細地觀察,記錄海龜的外部形態,讓我們能更瞭解海龜外觀與身體構造。請把觀察結果記錄在下方的表格中。
澎湖圖片
遭到角眼沙蟹攻擊的小龜
澎湖圖片
傷龜觀察紀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