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宗教信仰一直是華人社會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與民眾的生活也是密不可分。而澎湖的常民文化與周遭環境有關,居民多半從事漁業活動,面對著變化無常的大海,所展現出澎湖人的堅韌個性,勇於大自然的挑戰與不妥協,相對的對天地自然的崇拜信仰也越更深固。根據民政局2007 年澎湖寺廟教堂數統計,全縣97 個村里有198 座登記有案的廟宇、佛寺、教堂,廟宇密度是全臺之冠。其中奉祀主神為王爺共32 座,其次是觀音菩薩、文衡聖帝(關聖帝君的儒家稱謂)、福德正神(土地公)、關聖帝君、玄天上帝、保生大帝、天上聖母(媽祖)、中壇元帥等各具信眾。而與海龜相關之信仰如下:
乞龜習俗
澎湖縣的乞龜祈福儀式,是元宵節重要活動之一,俗稱「北天燈、南蜂炮、東寒單、西乞龜」。「乞龜」意即乞求神明賜龜。澎湖乞龜習俗由來已久,據清代舉人林豪著「澎湖廳志」引清朝澎湖通判胡建偉著「澎湖紀略」記載:「各廟中張燈,男女出遊看燈。廟中紮有花卉、人物,男婦有求嗣者,在神前祈杯,求得花一枝或麵龜一個,回家供奉。如果添丁,則明年元宵時,倍數酬謝。」此習俗相沿到現在,並不限於求子,男女老少皆可乞龜求平安,而且不必「倍數酬謝」。只要在廟裡選好適合的「龜」,再擲筊請示神明“加心願”獲准,並向廟方登記,即可帶回家中供奉後食用。唯一條件是明年的元宵節必須還龜,即訂作一隻份量大於今年取走的那一隻龜,送回廟裡酬謝表達對神明的心意,而“加心願”也可以說是一年的「利息」。以前農業社會,鄉里居民互相熟識,互信度高,加上人心單純,在乞龜與還龜的同時,沒有任何擔保品或借據,這項傳統仍沿襲至今日,也彰顯了人性可貴的一面。
開臺澎湖天后宮於1989 年首創使用小包裝10 台斤的白米堆砌成巨龜,曾堆疊重達36 萬斤大米包龜挑戰全世界最大米包龜金氏世界記錄。這些被善心人士乞得的平安米,配合賑濟低收入戶的活動,使原本「乞龜」祈求自身及家人吉祥平安的利己行為,轉化成「社會救助」的利他義舉。時至今日,每年元宵澎湖全縣大大小小的廟宇中都有各式各樣的乞龜活動。龜除了代表著神明的保佑,平安龜也融入了澎湖人的生活中。
玄天上帝
對玄天上帝的信仰最初是源於古人對北極星的自然崇拜,之後因被賦予各種不同的傳說,而成為廣受人們崇信的航海神、水神、小兒保護神及屠宰業的守護神。我國民間信仰自古以來就有天人感應的思想,人們相信天上星宿的運轉和人類的命運息息相關,而在諸星運轉中唯有北極星永恒不動,於是便將北極星神格化,奉為北斗星君,是星辰神袛中最尊貴的,因其居住北極,多奉祀在北極殿,為「北極大帝」稱呼的由來。而玄武是二十八宿之中在北方拱護著北極的七個星宿群,北方屬坎卦而司水,又是河、海之源,故出洋者與漁民視玄武為保護神。另有一則流傳於閩、臺的傳說,訴說著真武( 即玄武大帝) 原本是一個屠豬為業的孝子,在晚年時開悟殺生罪孽,於是往武當山求道,在路途上遇到產育婦女要求真武為她清洗產後汙物,他毫不猶豫便到河邊清洗,不料河水竟因而變黑,他以為是自己殺生過多所致,體會殺生罪大,於是自剖腹將腸肚投於河流。之後真武成仙,而其當年棄之腸肚卻分別成龜妖(肚)與蛇妖(腸),真武便下凡收妖,降伏他們為部將。
明代以來,玄武信仰最突出的變化是他腳踏的龜、蛇也被人格化為兩個神將。在玄武升格玄天上帝之後,龜蛇和本神,進一步分離,成為三個獨立主體,各自確定了獨立的神格。龜、蛇二將成為玄天上帝的部將,成為代表水、火的坎、離之神。也因此玄天上帝塑像的基本造型多為右手執七星寶劍,左手印訣,一指向天;左踏龜,右踏蛇,或立或坐。其右手所執七星劍,表示掌管北方七宿,拳握斬魔大權;而左手印訣,一指向天,則表圓道之意。因為傳說的不同亦有做帝王裝扮者,但左踏龜、右踏蛇之姿則不變。由此處得知玄天上帝本體與龜之間密不可分之關係。漁民信仰玄天上帝也由此確立,並相信龜為玄天上帝的“腳力”,不可隨意侵犯褻瀆,以免觸犯神明。根據中華道教玄天上帝弘道協會的資料統計,澎湖地區玄天上帝寺廟共有15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