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龜文化與保育
在世界上許多國家中,把龜類視為神祇的象徵或為吉祥的動物。如日本人將龜類視為長壽的象徵,吃鱉而不吃龜;夏威夷原住民的傳說中,海龜是可以拯救溺水婦孺的吉祥物而延伸為保護婦幼的神祇。在印度的神話中,認為大地是由龜所背負支撐著。中國也有類似的傳說,如龍生九子之一的贔屭,貌似龜而好負重,力大可馱負三山五嶽,屬靈禽祥獸。
但是相反的,人類仍不斷的食用和利用海龜,如在15至17世紀的大航海時代,歐洲海權國家的航海者和探險家,為了另闢直達東方的新航路,探索當時歐洲人不曾到過的海域與陸地的一系列航海活動中,就曾利用大型龜類如象龜和海龜等,當作旅途中的營養補給,因此“海龜湯”曾是一道流行於歐洲貴族間的奇特名菜。而中國地區,常利用" 龜甲" 入藥,視為常用中藥,在" 神農本草經" 中將龜板列為上品。甚至在野生動物保育法尚未實施前的澎湖地區,就曾將海龜肉做成牛肉乾的形式販售;海龜蛋則醃製成鹹蛋形式,多利用在包粽的材料上;就連剛孵化的稚龜,因模樣可愛而當作寵物龜流行於各寵物店與水族館。這些人為操作造成海龜在局部區域消失或整體族群量不斷的下降,分析其主要因素在於過度的捕捉海龜和挖掘海龜蛋來食用。Chaloupha(2001) 統計東南亞地區自1900年長期以來海龜的族群與產卵數量,發現由於過度的捕獲,使族群數量自1960年早期以來即快速的下滑,到1970年末期下降的更為嚴重。近年來中國大陸的經濟崛起,出海的漁船數量比以往更多且船隻噸位也更大,為滿足大陸人口大量的需求,海洋資源被撈捕的壓力更甚以往,在中國沿海和臺灣周圍海域的海龜,被漁業混獲和過度捕捉的情況則隨著漁業技術的發展而日益嚴重。雖然中國大陸官方自1970 年即已將海龜公布為瀕危的保護動物,但統計每年仍有350噸以上的捕獲量,讓海龜保育淪入空談。
然而華人地區,自古以來龜類即為民間信仰習俗中,所推崇供養的對象,和人們的生活相聯結,如十三經的禮記- 禮運篇記載: 『何謂四靈?麟鳳龜龍,謂之四靈。龍以為畜,故魚鮪不淰;鳳以為畜,故鳥不獝;麟以為畜,故獸不狘;龜以為畜,故人情不失。』龜被列入四靈獸之一,也是唯一非以圖騰表示而有實質存在的靈獸。古人相信龜是一種隱藏著天地秘密的動物。在有關的文獻中,禮統曰:『神龜之象,上圓法天,下方法地,背上有盤,法丘山,玄文交錯,以成列宿,五光照若,玄錦文運。』即龜的背甲比作天,腹甲比作地,把整個龜甲視為宇宙的縮影。
同時,龜甲的紋理蘊含著神秘莫測的內容,乃天意所授,也因此古人把龜甲用來占卜之用。中國古代把天上的恆星分成二十八個星座, 稱為「二十八宿」。又把二十八宿分為東西南北四組,每組七個星宿,想像成一種動物形象,即成為東方青龍,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龜蛇合體),即所謂「四象」。且民間信仰中相信龜為玄天上帝的“腳力”,不可隨意侵犯褻瀆,以免觸犯神明,且民眾也深信海龜救人的傳說,尤其是以海為家的漁民,會將捕捉到的海龜“放生”而獲得福報,也因為這些關於龜的信仰,使海龜在華人地區得以受到保護。故若能結合宗教信仰與海龜保育,定能走出一條海龜的康莊大道。
臺灣的海龜保育概況
而臺灣自1989 年起政府即實施野生動物保護法,將海龜公告為瀕臨絕種保育類動物,嚴格規定不准宰殺、販售,也不可撿食龜蛋,在嚴格執法下使海龜被獵捕的壓力得以緩解。但仍有許多海龜遭到漁業上的混獲誤捕而受傷甚至喪命,漁民一方面不熟悉海龜誤捕的處置方式,一方面也擔心有違法之嫌,不敢將受傷的海龜送至動物醫療單位救治,以致隨意丟棄,讓受傷的海龜無法獲得治癒的機會,甚至在澎湖少數的島嶼居民,長期以來把海龜視為重要的蛋白質肉源之一,也因此海龜族群的生存危機並未因相關法令的制定而完全解除。就另一層面而言,漁業混獲誤捕的海龜,不論是受傷或是死亡個體,都能提供海域海龜族群的第一手資料,如族群分布地點、種類、大小、發現時間、分析熱點等重要資訊。而進入到救護收容體制的海龜,則能提供健檢資料、食性分析、醫療技術建立、野放保育宣導等。因此位於海洋第一線的漁民與執法的海巡人員,需要不同的保育觀念與配套措施,加上通報系統、救傷收容系統、野放系統與資料整合系統等建立,讓可能發生的衝突轉成海龜保育的助力。在有效執法防止保育類野生動物被有心人士傷害利用外,利用其他方法提升漁民保護海龜的意願,如信仰的強化保育推廣,在澎湖地區而言就是一個特殊且有效益的方式。